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文化資產的省思

中正紀念堂的圍牆、樂生療養院等議題,最近幾個月站上了新聞的版面。

最近在研讀關於社區總體營造及文化資產議題的書,剛好整理一下思緒,並省思這二個案例的紛紛擾擾。

根據我國文資法所分類的文化遺產中,有三項與景觀較為相關:

一、第二項的古蹟:只依本法指定、公告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跡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

二、第五項的自然文化景觀:指人類為保存歷史文化及保育自然之需要,而指定具有保存價值之自然區域、動物、植物及礦物。

三、第六項的歷史建築:指未被指定為古蹟,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是街及其他歷史文化資產。

但除了古蹟之外,其他類其實真正被認定的仍是極少數 (黃世輝,社區自主營造的理論與機制,2001年)

另外在學界有一個『文化地景』的專有名詞--『與地方生活文化與歷史具有結合關係的環境景觀』(黃世輝教授,2001年)


我試著在幾個討論區尋找『樂生療養院』的討論議題,發現討論版上的意見是分歧的(當然,不清楚、不關心、沉默的仍是多數)--一邊認定樂生療養院有其歷史及人文上的意義;另一邊指希望捷運快點完工,且樂生的朋友又不是沒安置方案,樂生的建築物也不是古蹟,保存無理。

在我深入了解樂生療養院之後,終於了解反對拆除樂生的理由。

的確,若從上述『文化地景』的角度來看,拆與不拆,是這個社會對弱勢族群的社會公義價值觀之考驗,也是台灣是否已邁入人權國家的一個指標。

會造成這樣的爭議,也證明了我們社會普遍存在對『文化資產==100年以上的古蹟』有著這樣的迷思(Myth)。

至於中正紀念堂的圍牆,這個議題屬於敏感的政治立場。在台灣,只要和政治立場掛上勾,真理,絕不會越辯越明,因為只有各說各話。所以此議題在我的看法,根本不值得深入討論(拆也罷,不拆也罷,因為拆也是政治考量,不拆也是政治考量--文化資產的議題只是被雙方用來強化自己立場,不管怎麼說都對(自己),也都不對(對方))

立場對立,是台灣這給年來嚴重的問題--藍/綠政治對立、經濟/環境對立、建設/文化保存對立、大眾/弱勢利益對立。

要化解這些對立需要建立對周遭生活的共識,而共識來自共同的生活體驗及經驗。

所以,共同的生活經驗需要被喚醒,而有了共同的情感,這片土地的人才會一起被感動、一起攜手往前走。

原來,對歷史及文化資產,那不只是過去,還代表著現在及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