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如果你習慣看台灣的新聞媒體,這一個故事請你好好想一下...



我很想在社會發起二個運動,可惜我沒甚麼影響力,對社會運動也不是很熱中:
一、拒絕大大小小選舉,40%以下的投票率為運動的目標(根據奈米的特性--當一個東西變小時他的本質就會改變,我猜這可能也適用於社會對政治活動的熱度 ^-^)。所有的選舉60%冷漠以對,代表我們對所有的政治人物的絕望,讓社會的主角重新回到『老百姓』而非政治人物。

二、拒看所有的新聞。要看新聞不如看霹靂火,因為你還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霹靂火是一齣戲,但新聞的真實性則永遠誤以為那是實際的故事,但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越辛辣的新聞真實性越低,而新聞媒體永遠不會認錯--因為她們認為新聞就要有獨家性、話題性、爆炸性,至於真實,那不重要,因為真實的東西多數是平淡的,吸引不了大眾的焦點。

至於這個過程它們傷害了哪些無辜、影響了多少無辜的家庭....他們沒那麼在乎。

我很久就不看電視新聞和政論節目了,報紙的新聞政治版及社會版只看標題不看內容--我可以很確認地告訴你,對生活只有好處而無任何壞處--媒體只會給你扭曲的價值觀及社會觀察,沒有電視新聞的日子你更能認真地過自己的每一天,而不會旁騖的!

這個故事是我的收藏,很值得每一個喜歡看新聞、談八卦的人省思(媒體沒救了,我說的省思是我們自己),尤其是主角的那一段話:

我受冤枉20年,當年警方為了證實他們英勇破案而舉證我, 佐治之妻為了掩飾她的被遺棄而證實丈夫已死, 保險公司為了怕賠償而製造輿論,法庭內的法官、陪審員和律師,為了顯示他們的英明神武而判我有罪,每個人都有他們私人的原因而不曾給予我是無罪的疑竇。我相信,就算我今天把佐治尋了出來,證實了我的冤屈,對這些人來說,充其量是一兩天的歉疚,便煙消雲散了。唯有讓我徹底成全他們的錯誤判斷才能讓他們嗅到自己手上因冤枉別人而染上的血腥味,才會終身自責。』

= 原文 ===================================
曾在書上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澳洲,費力與他的合夥人佐治在墨爾本做出入口生意,賺了很多錢。

有一天,費力發覺銀行戶口的帳目不對勁,一大筆應收款項不但沒有存進去,剩餘的錢反而被取走了,他在吃驚之餘,急忙尋找佐治,但佐治卻失蹤了。

正當他憂懼不安時,佐治的妻帶來警察,將費力帶回查問,說他有殺害佐治的嫌疑。

這樁謀殺案經過長期審訊後判費力有罪,因為找不到屍體而判以誤殺,刑期20年。

費力坐了20年牢之後,終於被放出來,他出獄後,用盡一切辦法尋找佐治,終於,他找到了,原來佐治一直躲在南非。

佐治當年失蹤,原是帶著情人捲款潛逃,他背叛事業上的合夥人,又趁機甩掉不肯離婚的妻,與情人在南非重過新生活,即使明知費力含冤入獄,他也悶不吭聲。

費力找到佐治後,花了一番功夫將佐治帶回墨爾本,帶到當初起訴他的警察面前,說:

「看,這就是那位你們證實我殺了的佐治。」

說罷,他突然拔槍,在眾目睽睽之下射殺佐治。

「這個人反正是我殺死的,只不過我預先服了刑,現在才實現我的罪行。」

當全世界的傳媒去給費力做訪問時,他述說他的心態:

「我受冤枉20年,當年警方為了證實他們英勇破案而舉證我, 佐治之妻為了掩飾她的被遺棄而證實丈夫已死, 保險公司為了怕賠償而製造輿論,法庭內的法官、陪審員和律師,為了顯示他們的英明神武而判我有罪,每個人都有他們私人的原因而不曾給予我是無罪的疑竇。我相信,就算我今天把佐治尋了出來,證實了我的冤屈,對這些人來說,充其量是一兩天的歉疚,便煙消雲散了。唯有讓我徹底成全他們的錯誤判斷,才能讓他們嗅到自己手上因冤枉別人而染上的血腥味,才會終身自責。」

費力再笑著說:「我犧牲了人生中最寶貴的20年猶在其次,精神上所受的冤屈不是政府和法庭向我認錯,傳媒十天八天的報導,群眾的幾聲嘆息就可以補償回來的。我終於殺了佐治,是最能將冤獄平反的,因為從今天起,我沒有被冤枉的感覺, 我那20年的判刑是罪有應得的。」

這個故事是不是讓你覺得毛骨悚然呢?我們不也常犯下相同的罪嗎?當我們聽到有人被批評、被論斷時,我們會做甚麼舉動呢?

如果被評斷的是我們所喜愛的人,十有八九會為他挺身而出,為他辯解。但若是我們不喜歡的人呢?那時從口裡說出的,恐怕更加不堪。他真的是這樣的人嗎?不一定吧!而我們附和傷人的言語,真的是因為正義感嗎?還是因為他曾觸犯我?他不來討好我?他礙著我,擋住我的路?或是說他壞話的人是我的朋友,為表忠心不得不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私人的理由不給他公正的評斷。

他會因此受傷嗎?誰在乎?為他辯解對我們又沒好處,反正我們只是順口在嘴上說說,又不是拿刀子砍他。於是這微小的,不值一晒的罪,就在我們不經意間越積越多。

有一天,我們也許就像故事中的人,以累積的私心之罪,換來雙手的血腥。這世上若有比傷害他人更重的罪,就是傷人之後,卻完全不覺得他傷害了對方。一個完全不能反省的靈魂,就是神看了也只能搖頭嘆息吧。

因此當你看到媒體一面倒的批判某人時,請用你的心仔細思考,他是否真如媒體所說的不堪。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管理思維:企業對新人的態度決定是否有機會留住真正的人才


在10多年的職場生涯中,有一家公司的面試過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那年我研究所快畢業,所以5月開始丟履歷給各公司,其中一家中南部不算大的日商製造業請我去面試,就如同多數有規模的公司一般,面試過程分了好幾個關卡,很幸運地,我一路過關斬將和另一個面試者到了最後一關--與總經理面試(給總經理2選1)。
當天我一到該公司,在等待總經理面試過程中人事主管拿來一個信封袋給我,裡面裝了1000多元。他跟我解釋,他們對於最後一關的面試者有給予車馬費的補助,雖然不多,但不管最後是不是有緣,公司對於這些優秀求職者都表達感謝及敬佩之意。
這的確讓人意料之外,在我的求職經驗也只有這家公司如此。雖然最後的結果讓我很遺憾,我並未被那家公司錄取,不過後來我跟周遭很多人推薦這家公司的優秀,現在我有一些學、經、能力都很優秀的朋友及學弟去了那家公司上班,而我從她們口中得知,該公司也如同我當年的印象是對人才非常照顧的好公司。
該公司只用了1000多元就完全收買了我對該公司的好印象,也用同樣的方法留住了好人才在該公司。
相較於現在很多中小企業實施新人體驗不支薪或只先給同等工讀生日薪的制度(其核心思維是:強調求職者必須為爭取工作做必要的犧牲--延伸閱讀:『老闆,這樣好嗎?』http://allanlo-g.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html),這樣的企業真的贏了嗎?我真的很懷疑。

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管理思維:『退貨、換貨容易』是客戶滿意的關鍵因素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在一家小公司買RAM的慘痛教訓,因為那家公司不願讓我換貨(因為已拆封),只希望我把NoteBook連同買的RAM留在他們的店裡燒機測試(我實在很納悶他們想證明甚麼?)

我離開那家小電腦公司後,RAM在我的書桌躺了二星期之後決定到經銷商那邊碰碰運氣。我直接將RAM拿到【聯強】直營的維修點說明RAM不穩定的狀況,他們紀錄原因後二話不說直接收下,並說明送達台北檢測後3天會跟我聯繫處理狀況。

果然是3天!今天收到聯強簡訊表示我的RAM已處理完畢。我到聯強維修點後櫃台小姐給了我一條全新的RAM,這的確出乎我意料之外。

意外的原因是我從電腦公司的服務過程誤以為RAM要更換是很麻煩的事情,這個結果顯示若不是電腦公司懶惰就是他們完全在狀況之外。

而且,這次事件我對【聯強貨】有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我已經成了聯強的忠實客戶。

倒是那家小電腦公司,雖然人員笑容可掬也態度良好,只可惜在關鍵的服務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他們大概不會察覺,只因這個關鍵因素他們損失了一個客戶,也損失了以這個客戶為意見的所有的潛在客戶。

我想起了東森電視購物的崛起--不就是強調『退貨、換貨容易』?

我也觀察到好多服務業與客戶的糾紛,不管是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服務(如補習、課程)都是來自『退貨、換貨』間責任的歸屬的爭執。

我對聯強滿意的不只是他換一條新的RAM給我,而是這個過程他們並未質疑是否是我的Notebook本身相容性的問題(小電腦公司就是這樣的態度,且最後建議我把不相容的RAM送給親朋好友就不會浪費),他們只因我在紙上陳述的問題而直接換貨給我。

『退貨容易』我曾聽過好多企業老闆喊過這個口號,不過最後真的貫徹的並不多,畢竟要到手的收入吐出來企業必須要有很大的胸襟和勇氣。

只是我認為,企業在這個關鍵因素若不能了解客戶、滿足客戶,其他服務做的再好恐怕也抵不過一次關鍵因素所犯的錯誤。

P.S. 裝上新的RAM之後我的電腦並未再出現任何問題,而且電腦運作非常順暢。但平心而論,這並不代表一定是被我退貨的那個RAM真的有問題(其實用RAM的檢測軟體測試顯示那條RAM是正常的,所以我本來也沒把握聯強會願意換一條新的RAM給我),有可能只是和我NB相容的問題。感謝聯強的好服務讓我不用莫名其妙損失1700大洋。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小公司的思維--沒有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很難長久

花了1700大洋,到一家小電腦公司(老闆+員工2人專賣NB的那種店)買了一條華碩NB用的2G的RAM。

會到那邊買,一來因為有人告訴我華碩的NB他最便宜,二來老闆和員工都很年輕,所以雖然和它們素昧平生,但有人想買Notebook,我都建議他們直接去那家店買,反正,這種成熟且是品牌產品哪邊買都一樣。

買RAM這種東西本來就靠運氣,我不該鬼月買這種東西的,裝上NB之後系統穩定性極差,幾乎天天都會出現藍底白字--告訴我硬體有問題,就自動關機了。

果然倒楣,但小電腦公司的服務果然也是小家子,雖然笑容一樣可掬,但就是不能換、要換要我自己拿去代理商那邊換--雖然我已證明是RAM的問題。

它提供了另一個方案--把我的Notebook留下來測試,我當時想到陳冠希的噩夢就是從電腦送修開始的。

我也一樣笑容可掬的告訴他們,不為難大家,尤其年輕人創業不容易,我會自認倒楣,把RAM當供品,把原本的RAM裝回去繼續使用。小公司的老闆和員工竟然也跟我微笑點頭。

我走出了那家小公司,不經搖了搖頭,我想我不敢再介紹人來這家電腦公司買東西了,我當然更不會走進來這家公司,甚至在上課時我會舉這個例子,勸勸我的學生還是到大一點的公司多花一點點小錢買一點點服務。

我大概也猜得到,就像其他多數的小電腦公司,沒有服務熱忱及思維,在不久的將來,他們的鐵門很快就會拉下來的。

他們以為它們賣的只是一條RAM,事實上,他們賣的應該是服務,而且必須滿足或超過客戶的期待。

只賣硬體而不知道它們賣的核心其實是『服務』--很多小電腦公司就這樣消失在電腦街的店面中的。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人生需要天平,或向自己的內心聲音傾斜?


一個朋友篤信佛教,他是大家公認的資訊系統規劃專家,幾年前在樂透彩發行初期,協助該公司建置系統,雖然看似前途似錦,但建置完成後在公司業務性質與自己的信仰之間不斷掙扎,最後選擇了離開。
他失去了一些垂手可得的利益,但獲得了心寧上的平靜。
另一個年輕時多才多藝朋友的10多年來一路在他的領域扶搖直上,也做到了中階主管的位置,但問他是否真的喜歡這家公司和這份工作,早婚的他搖搖頭,因為現實經濟壓力,他只敢把夢想放在心中,就算公司動員參加他最討厭的政治造勢活動(老闆的家族是民意代表),他依然準時拿著造勢旗幟出現在會場。
二個都是專業人士,但二種人,二種人生。
人生到底需要天平,還是向自己的內心聲音傾斜?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宅童與宅少


這是網路時代的副作用。

就像一堆網路樂觀主義者認為網路將可以解決世界貧富不均、城鄉差距、社會階級的問題(網路讓知識不再是大都會人們的權力);而人文專家的看法卻剛好相反,他們認為網路造成的社會問題遠比正面來的多。

如何用網路的『善』,讓下一代承受負面的『惡』的影響減至最低? 這個社會的教育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了。



===========================


Source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07/17/plz.html

宅世代來臨 7成國中生愛上網不運動

宅童與宅少的世代正悄悄地形成,根據昨(6日)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6成國小的學童平常最喜歡窩在家裡,而且宅童們最大的嗜好就是上網;至於國中生更宅,受訪者有超過7成都把時間花在看電視和上網,運動時間反而少得可憐。

根據【親子天下雜誌】的「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的資料顯示,超過6成的導師認為學校與公共場所提供的遊戲設施不足,讓孩子寧可「家裡蹲」也不願出來與人群接觸。
調查指出,因為宅童與宅少與人接觸的經驗不多,所以有7成的導師認為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十分嚴重,這顯示現在的孩子需要更多人際互動的學習。

資訊爆炸的狂潮也讓孩子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超過9成的導師覺得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受訪老師表示,原因可能在於被動學習的時間太長,因為三分之一的學生平均每天待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就超過3小時,等於一天內有一半的時間都是被動接受安排好的學習活動。

孩子為什麼「宅」成這樣,大人們恐怕要好好思考,因為人類是環境的動物,如果大人給了一個讓孩子無法親近戶外的環境,或是將過重的課業份量強加在孩子身上,宅童與宅少的比例當然會在少子化的社會下持續攀高。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老闆,這樣好嗎?

ABCD到底是什麼?留給管理者自己去思考...(我沒有標準答案)

這的確是怪異的現象,下面那篇新聞不是媒體隨便亂寫,因為這2年在我的週遭的確有看到一些『正派經營』的中小企業實施『新人體驗』的制,在我10多年的工作經驗中前所未聞。

就像文中小婕說的:「信義為立業之本,連自己的員工都要百般刁難,這種公司也沒必要待下去!」

這是經營者的氣度!如果經營者的氣度是決定ㄧ家公司能發展到什麼程度的重要因素,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實施這樣制度的公司多數是小公司了。

是省了一些小小的成本,但老闆大概沒算過,實施這樣的制度必須付出多少代價?我認為這個代價包括:

--新人完全毫無忠誠度可言,你要他付出更多大概很難
--公司正職員工看破公司對『員工』的態度,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忠誠度 ,有能力的時間到了就走人。
--真正有潛力的人才大概也不會走進或留在公司,最後得到的都是沒有能力去外面世界找到好工作的庸才
--如果傳出去,尤其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公司的名聲大概也不會好到哪邊去

而且,【留在公司的『人才』是未來公司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種假設性問題如果是成立的話,上述這些理由會讓你留不住人,所以我敢保證,這樣的公司老闆會ㄧ天到晚說:『我找不到我需要的人才』!
柯維(Stephen R.Covey)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見《與成功有約》)

在得與失之間,企業真的贏了嗎?我真的很懷疑...

==========================================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03/4/ecf.html


工作有多難找?近來產生一種怪異現象,剛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為求順利「卡位」,甘願先進公司「實習」數月,不支領任何薪水。部分業者也抓緊這種心理,在求才資訊註明「試用期間不給付薪水」,或直接徵求「實習助理」,尤以公關、廣告界最為嚴重。


小婕(化名)兩年前畢業於政大廣告系,隨即投入就業市場,然而名校的光環沒有多大助益。一心想從事公關業的她,好不容易在學校老師牽線下,進入某公關公司「實習」,雙方約定前三個月不支領薪水,期滿後再視表現決定是否留任。


小婕坦言是自願的,為的是爭取成為正職的機會。三個月的實習中,她每周工作三到五天,一天至少八小時,遇到活動多忙不過來,也可能加班到十二小時。她做的事多很瑣碎,「跟工讀生沒什麼不同,就是打電話通知媒體參加記者會、寫紀錄和整理資料。」


悲慘的是,三個月過後,公司認為她表現不錯,願意用她,但月薪價碼竟然只有「一萬八千元」,還必須先約聘一年。小婕覺得公司欺負人,當下決定走人。


另名一同實習的同學則繼續在該公司待了兩個月才離職,「這個同學工作五個月,只換得三萬六千元!」小婕談起這段經歷,語氣縱使堅定,仍有些無奈。


「只能當作買經驗!」小婕說,畢竟雙方你情我願,幸好家裡的經濟還過得去,尚能負擔生活開銷。但她也直言「信義為立業之本,連自己的員工都要百般刁難,這種公司也沒必要待下去!」她以自己的經驗提醒社會新鮮人,對這種「實習」的條件,不要抱有太大期望,因為陷阱實在太多。


小婕的故事不是特例。目前在雜誌社工作的小林(化名),一年前從知名國立大學畢業,本想出國留學,但經歷半年嘗試,仍無法錄取理想學校,她決定先進入職場汲取經驗。但四處投遞履歷,苦無回音,只有一家新成立的網路媒體給她面試機會。


對方開出的條件是,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從早上十時到晚上六時,月薪二萬元。見到林同學面有難色,面試主管說:「公司原本用工讀生就很好用!妳職稱上是正式員工了,還需要那麼多薪水啊?」林同學相當不服氣,後來和其他面試者打聽,才知道有人更慘。主管直接跟他說:「目前沒有缺額,若還是很想試試看,不妨先來『實習』。」實習是不支薪的。


無獨有偶,文化大學新聞系的小婷(化名)大四時就急著「卡位」,在介紹下進入某平面媒體擔任地方記者,起初跟著資深記者採訪,一個月後開始單獨行動,公司將兩個鄉鎮交給她「管轄」,負起責任。


至此,小婷的工作與正職員工無異,但頭銜依舊是「實習記者」,只有稿費,沒有薪水,平均一個月只有三千多元,連汽油錢都不夠。三個月後,公司才將她納入正式編制。「辛苦歸辛苦,想想許多同學至今仍找不到工作,就覺得很值得!」


瀏覽各大人力銀行網站,便可知如此苛刻的條件並不罕見。


一家位於台北縣新莊的企畫業者在「職務說明」一欄即寫明「本職務為實習學習性質及新人養成教育,實習期間公司供應午餐,每日五百元車馬費。」以一個月以工作二十天計,月薪一萬元,工時卻和一班上班族沒什麼不同,「朝九晚五」一天八小時。20080803_1946514_0.jpgle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