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一個留英博士、在某技術學院當教授的朋友跟我抱怨,現在技術學院招生困難,這幾年都強調消費者導向,所以學歷變成商品而非門檻,造成不該畢業的學生也畢業了,沒有受到良好訓練及正確學習態度的結果當然是到社會後找不到工作,再回頭怨浪費了4年大學的青春,惡性循環的結果,學生和學校雙方都遭受傷害!

我也有同感,而且不幸的是,我也是這個結構中的共犯之一(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兼任講師...)。

我因為還有對教學有一些小小的堅持和熱忱,所以每學期一開始接了新的班級、新的學生,我都會遇到和學生在『學習認知及態度』上的磨合期,而每次這些陣痛都會帶給我一些小小的打擊,甚至想放棄堅持,隨波逐流...(還好到目前為止還沒真的放棄)

我常想跟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及學生們都說同樣的一句話--『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唯一的問題是,該放下布袋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又該放下怎樣的布袋?

P.S. 大學的前門這麼鬆(誰都可以念大學了),後門又不控制,沒學好無法靠大學所學在社會混口飯吃,畢業學生又回頭說唸這個學校沒甚麼用,這樣的結果對學校、學生、社會真的是三敗、三敗啊...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整個夜晚都是海角七號


10/11早上醒來,感覺整晚都在做夢,夢裡面都是海角七號...

確切地說,夢裡並不是海角七號電影中的演員和場景,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可是感覺就是我整個夢都是海角七號...

是的,我終於有了一天完全空下來的假日--10/10,我終於撥空看了大家都在推薦的海角七號。
這片太紅了(票房破了3億5,在這種景氣中,這簡直跌破所有專家的眼鏡),紅到我不是很想跟著流行寫看完電影後的心情。
我只能說,這真的是一部成功的電影,整場幾乎沒有冷場:好笑的地方會讓看的人捧腹大笑,感人的地方會讓人的淚水在眼眶打轉,導演想訴說的本地情懷透過本土演員清楚地讓觀眾認同及省思!
我認為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是觀眾各取所需,年輕人看到他想看的、藝文人士也取得他對影片的期待、喜歡愛情片的也感動了、關心本土電影的看到了希望...每個人都得到了部分的滿足。而我,就好像看到了我生活週遭的人物活生生在影片中誇張地訴說我們平常的事情,誇張到讓我會心一笑,甚至部分情節也讓我笑到無法自己,在一般的電影中我很少有這樣的融入。
尤其,當電影一開始,男主角「我操你媽的台北!」 ,摩托車的後照鏡開始遠離101大樓的影像,我想很多中南部在台北上班的朋友看到這一幕都會和我一樣心有戚戚焉的...
海角七號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大家不是都認為電影沒希望、國片沒明日、台灣片沒有市場嗎?困境中如何製作感動人心、願意讓大家付出(掏出錢進電影院)的產品,這不是電影業的課題而已,而是我們社會每一個產業、尤其是夕陽產業的可以好好思考。
延伸閱讀:魏德聖與他的《海角七號》-- 台灣眾生相 世界電影夢 http://blog.yam.com/oldmm/article/1748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