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劉伯溫之死--歸隱山林之後
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高等教育在職進修課程內容的有用與無用
其實台灣高等教育所辦的進修學院這幾年已經嚴重變質,學校是為了生存而招生,學生進修也只是為了文憑而就讀。就算一些國立大學的EMBA,一個在外商當主管的朋友跟我說:『為了知識?當然不是!是為了結識一些企業界的高階主管及政府官員而去唸的!』
所以,一些觀念開始變質,學生也才會很直覺地跟老師反應這門課的內容對他們一點用處也沒有。
其實高等教育是授予文憑的,若你要拿到『資管的學士學位』,就應該要通過符合這個學位所需具備的知識。但不能只因為你現在的工作和資訊無關,但想要取得這個領域的學位卻直接跟老師提出『無用論』而希望換課程內容。遺憾的是,進修學院很多學生,甚至學校都忘了『學位取得』必須符合『該領域知識』的標準才是正常的!
學校或老師對於課程名稱與實際上課內容一致性若不堅持、對於教學品質也不堅持、對於是否符合『該領域該具備的品質水準』更不堅持,長期隨便授予學位的結果就是『職場上對這張文憑的冷漠』,最後受到傷害的會是--個人、學校、更進而整個業界職場所需的人才。
如果資訊領域畢業的學生對IT領域一竅不通;如果企管領域的不知彼得杜拉克是誰;如果應用外文系畢業的學生(現在好多技術學院都有這個系)無法順利地用英文自我介紹,那你可以想像,誰還會信任學校所發的文憑?
當進修學院的學生真的認知到這個對他現在工作無用的課程內容是他想取得『他希望取得的學位』之必要條件之後,就不會再去提出『這門課對我沒有任何用處』的奇怪觀點了!(悽慘的是,聽不到有同學反駁這種觀點的看法)
P.S.微積分有什麼用?我畢業後就算一直在寫程式也從來沒再碰過!不過學好之後有1個看得見的好處和一個看不見的好處:(個人觀點)
1、看得見的:研究所會考,念不好考不上。
2、看不見的:數學的訓練對於邏輯其實有很大的幫助,也讓自己在寫程式、或者思考問題時比較不會跳躍性思考--當然,過於理性的缺點就是沒創意。
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田豐與沮授犯的致命錯誤
在三國中命運和他類似的就是另一個才高的策士沮授,命運也和田豐類似。
但我一直很納悶,為甚麼他們二個一定要到死前才真正覺悟『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認真說起來,田豐與沮授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而導致自己必須成為悲劇人物--選錯主公、跟了不值得扶植的人,所以就算有再高的才能或對組織有多高的忠誠也無用武之處,註定成為悲劇人物!
以下這篇對三國策士有所評論,我覺得描繪的很深刻(轉載自http://www.ylib.com/sango/soton/soton040601.asp),值得我們現代人在職場發展上好好省思:
策士的美麗與哀愁
========================================
做為一名策士,獻計不被採用,是最挫折的事;比獻計不被採用更挫折,也更可悲的,是忠誠被懷疑。而這兩大不幸通常綁在一起。
這是陳宮的不幸。因「捉放曹」戲曲而知名的陳宮,背叛曹操後投靠呂布,踏出錯誤且致命的一步。
陳宮,字公台。《三國志》無本傳。比較詳盡的身家資料參見裴注引《典略》。《典略》說陳宮為呂布策畫,「布每不從其計」。當呂布兵敗,曹操問陳宮:「公台,卿平常自謂智計有餘,今竟何如?(陳宮,你平常自稱很有智謀,現在〔被我擒獲〕怎麼說?)」
陳宮指著呂布,恨恨的說:「但坐此人不從宮言,若見其從,亦未必為擒也。(此人不用我的計謀,才落得這般下場。若他聽我的,未必被你擒拿。)」
陳宮先前跟隨曹操,所以曹操有機會聽到陳宮「自謂智計有餘」這一句自負的話。但陳宮並不是自我吹捧,曹操的一級謀士郭嘉、荀攸也給予肯定,基於「人才推薦的一定是人才」定理,陳宮的頭腦應該是真的不錯。然而郭嘉、荀攸並未給陳宮過高的評價,他們說(用「他們」是因為史載用兩人名義發表談話,顯然無法察明究竟何人所云):「陳宮有智而遲。」(<荀攸傳>)表示陳宮有智謀,但應變力不夠。
所以當陳宮怨嘆若呂布聽他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敗,心裡必然極其沈痛而不甘。當初曹操圍攻,陳宮認為曹操遠來,停留不久,建議呂布率步騎兵屯駐在外,他帶領其餘軍力守在城內,內外夾擊來犯的曹軍,互相救援,一月不到曹軍糧盡,圍城自解。呂布同意,但呂太太反對,因為陳宮和另一位大將高順不合,可能會內鬨。「而且..」呂太太說:「當年曹操對陳宮,如同慈母對襁褓嬰孩,陳宮尚且會背叛曹操,投靠我們,你對陳宮的好,並未超過曹操...。」這段話殺傷力多強。──這也是跳槽族的悲哀。主子會有這種成見,你會棄A保我,也會棄我保B。如是循環,不得超生。除非碰到雍容大度的主子。
策士為老闆出點子、評估風險、計算損益,決策權在老闆。主上言聽計從,是策士之福;像陳宮這樣不被100%信任和採用,則是策士的悲哀。好的策士,獻奇計,成功了,不要吹噓;失敗了,不要推諉。策士好壞固然重要,但最後決策權還是操在主公手裡,主子要負最大責任。
策士和客卿不同,不能事後拍拍屁股走人,得和所有組織成員一樣負擔成敗責任。因此,跟到呂布,是陳宮最大的不幸,才學無從發揮事小,跟著陪葬事大。
所以當田豐建議袁紹趁著曹操攻打劉備時扯後腿,袁紹以小孩生病為由拒絕出兵。田豐氣得舉杖擊地說:「可惜啊,大事完了!」
當袁紹來襲,曹操聽說田豐並未隨軍出征,高興的說:「袁紹必敗。」當袁紹敗逃,曹操又說:「如果袁紹採用田豐的計策,勝負難料。」這些說法是對田豐最大的肯定,相對的也是對袁紹的否定。
田豐因為和袁紹理念不合而繫獄,當袁紹戰敗的消息傳來,有人恭喜田豐,以為袁紹會後悔而重用田豐,田豐不以為然,反而認定自己死期近了。因為袁紹善妒,失敗了老羞成怒,必然殺了田豐。果然田豐被處死。身為謀士,還有什麼比田豐的下場更悲哀?
另一個袁紹謀士也一樣悲慘。袁紹敗逃,當沮授來不及逃走,被逮獲,在曹操面前他感嘆:「袁紹失策,咎由自取。我的才力完全無法施展,該當被擒。」
曹操也嘆息說:「我若早得到你,天下大事就不值得憂慮了。」
跟對人,跟不對人,命運天地之別。策士的建議不被尊重,不獲採用,就會像英雄無用武之地一樣,無用腦之地。
當劉備東征慘敗而歸,諸葛亮想起早逝的法正,有感而發的說:「如果法正現在還活著,一定可以阻止主公(劉備)攻吳;就算攻吳,也不致失敗。」
諸葛亮受劉備重用,被後人視為「如魚得水」的君臣佳話,尚且發出這樣的感嘆,其他謀臣策士的處境可想而知。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紅花與綠葉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李鴻章的歷史評價

過年帶妻小回娘家無事,一口氣看了11集中國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讓我訝異的是由劇中看到中國官方對清末李鴻章評價的大平反--我印象中中國對李鴻章應該是賣國賊的評價的!
這只是個電視劇,當然不能當真正歷史來看(雖然歷史往往都帶有當代主流政治的有色眼光),不過無論正反意見,從李鴻章的事蹟來看,我認為李鴻章在那個亂七八糟的年代雖然對時代有貢獻,在外交上也無人能出其左右,但是缺點是『太會做官了』!
從維基百科找了一下關於李鴻章的資料,有一段敘述李鴻章對自己的總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9%B4%BB%E7%AB%A0&variant=zh-tw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裏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卷四)
當李鴻章知道他的北洋水師購置砲彈的錢被貪污、私下走私、軍心渙散等事由,縱然以殺一個,赦一個,獎一個,激一個重新凝聚軍心,煥發眾將的英勇氣概,但卻未真正去解決問題,甚至後來的閱兵用造假的方式繼續當一個紙老虎,也難怪甲午戰爭時只能採用消極的方式來抵抗日軍,最後終於落得紙老虎被戳破的悽慘下場。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李鴻章的性格的確也會一路升官,但在關鍵時刻卻會對組織造成重大的傷害!
有許多朋友看過『走向共和』後對李鴻章悲憫不已,認為他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人物。但我並不這麼看,而認為是李鴻章太過會做官、也太想做官、也太懂得做官的性格導致他成為歷史上的爭議人物。
無論個人有多大的才氣,一個真正在乎歷史評價的大人物應該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而非只在乎自己官位是否穩當的!
你的組織中是否有李鴻章這樣位居高位者?他是否是位居左右公司發展的關鍵人物?如果是,想一想滿清的下場吧?!
服務業的進步--高鐵超過我預期的退票服務
2008年2月9日大年初三對我是一個難忘的經驗。
我帶著妻小5人浩浩蕩蕩準備從嘉義搭乘高鐵回老婆娘家過年,由於很早就網路訂票,我記錯開車時間,誤將原本8:12的車次記為9:12分,當抵達車站時已經是8:50。
當我抬起頭看著和我認知完全不同的發車時刻看板時,的確傻眼了3秒鐘。但我沒有太多猶豫,馬上到櫃台排隊等待重新買票。
由於原訂車次已開走快40分鐘,我只是試探性地問一問已錯過的車票可否打折退票(因為高鐵得票實在太貴了,好歹減少一些損失),沒想到站務小姐二話不說馬上拿出一張退票申請表讓我填寫,並且一邊替我劃了下一個班次。
新車票唯一的差別是(退票並未扣手續費打折),多蓋了一行『不得變更退票』--站務小姐說換票只能有一次的權力。
這的確出乎我意料之外!原來台灣的服務業已經進步到如此,縱使是消費者本身的緣故,至少也有一次機會可以挽救。
一個原本被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的不愉快旅行,但因為高鐵給了我一個超過我預期的期望,讓我心懷感激,對於平常就常常因工作需要南來北往的人而言,就算貴了些,搭乘高鐵的理由已經不再只是準時或快速,因為他們的高規格服務讓我又多了一個願意搭乘的理由。
P.S.我本身在服務業,深知對經營者來說--『消費退出容易』在服務業一直只是個口號。要業者將已經收下的錢吐出來往往要花很多脾氣,尤其向我這種屬於『消費者本身的錯誤』更是難上加難--我不得不對高鐵致敬!!
2008年2月4日 星期一
亭婷被調包的考卷
小二的亭婷期末考試回家後告訴我他數學考90分,但他遍尋不著考卷,我請他到校時請老師協助。
第二天亭婷從學校回來後告訴我他的考卷找到了,是被鄰坐同學拿回家,並且塗改成自己的名字帶回家了--原因是,考太差怕被媽媽打。
哀哉,又是一個父母過度重視分數導致的小朋友行為偏差,不過是小二而已啊!
小朋友的分數真的那麼重要嗎?
曾經勸一個朋友別為了小朋友的分數而怒躁,生活要快樂些!結果朋友說:『看到不好的分數面子都沒了,怎麼可能快樂的起來?』我只好笑笑搖頭放棄要他讓小朋友快樂一點的念頭了。
父母的觀念也直接影響了多數小學老師,很多老師通常也用分數去區分好壞學生,所以惡性循環,1、2分的分數成了很多小朋友的夢饜。
故教育的關鍵,真的在父母,除非多數父母開始重視的是小朋友的人格發展而非分數,重視的是小朋友良好價值觀的養成而非第幾名,否則教改在台灣永遠也不會成功!
P.S. 亭婷在校成績並不突出(被調包的90分數學其實那次班上90分以下的沒幾人 ^-^),而我們也不想讓他上安親班之類的補習班,甚至還被老師質疑我們是平常不管小朋友功課的父母。這些我倒是不大想和老師辯解--因為我認為學校必須負責我家小朋友課業上的學習而非這些父母,我只負責注意他的學習態度而非分數,所以通常對於他考試上的粗心我幾乎都不會在乎,唯一在乎的是發現某個部份原來他沒學好或聽不懂,才會進行補救教學的(不過這通常都是在考試以後才知道的)。
另外有一點亭婷倒是很驕傲:
『每次考卷發完老師問說有被家裏打的舉手,我們班大部分都舉手,我都不用舉手耶』
讓小朋友快樂地成長,不就是我們這些大人們常掛在嘴巴的嗎?